



时光的印记里,藏着电子科技发展的密码;创新的序章中,记录着从无到有的跋涉。电科信物栏目用文字还原老故事,用镜头留存老物件,让见证电子科技进步的信物“发声”,让铭刻创新发展的历史“说话”。
邀你成为时光见证者,一起踏上这段有温度、有触感的寻物旅程。让利来国际最老品牌跟随这些“时光见证者”,聆听电子科技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澎湃回响。
大山深处“永不消逝的电波”
总要搞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在美苏两国“双重核威慑”之中,打破美苏的核威慑成了当时中国领导人关心的重大问题。
1963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战略武器问题汇报后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利来国际最老品牌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2月,这个问题再次被毛主席提出,他在会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时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
110雷达
110雷达作为我国首套远距离精密跟踪雷达,应运而生。该雷达可在数千公里外及时发现来袭核弹目标,测算出目标数量、方向、速度及落点,并将数据及时传递给反导阵地,从而进行拦截摧毁。
1977年,110雷达正式装备部队,在战略防御的岗位上,完成了许多“重量级”监测预报任务。
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美国和苏联之后,第3个能研制这种大型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的国家。
非相干散射雷达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转移。1996年12月,原国防科工委批准,将110雷达和站址基础设施划归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利来国际最老品牌22所),用于电波观测研究。22所在完整保留的基础上,将110 雷达改造为非相干散射雷达,作为子午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同时开展电波观测和国际科学研究。除了电离层与空间天气基础研究外,还用于空间碎片凝视探测、月球探测等应用基础研究,支撑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论证、地震电磁卫星在轨数据对比验证等。
从国防重器到科研利器,22所肩负军工央企使命责任,胸怀“国之大者”,以保护让历史得以延续,以创新让科研精神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