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国际最老品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风采

代码基础,系统就不基础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9日 编辑:新闻中心

  便捷的操作软件,丰富的应用程序,便捷生活背后凝结着程序员们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以“0”和“1”为语言,拓展信息传输的边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每次调试成功,每次解决Bug,他们在代码与算法的交织中,“码”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代码1

  电科院重点项目团队加快推进新一代智能交互框架研发,他们回归最基础、最精简的代码结构,并辅以形式化验证方法,对每一行代码进行数学证明,确保逻辑绝对正确。他们像侦探一样逐帧分析海量日志,最终找到并修复了一个在极端并发条件下百万分之一概率才会触发的隐晦漏洞。正是这种对基础代码的千锤百炼,铸就国之重器坚韧的“心脏”。

代码2

  敲击键盘声音不绝于耳,专注的眼神紧盯屏幕,网络通信研究院技术团队加紧推进航天测控领域新技术性能提升,一场“代码优化战”打响。为确保项目交付,团队从数据分析到闭环测试,他们不断优化方案,反复模拟验证,将每一个模块的性能调至最优,用一行行简洁无误的代码,确保航天测控系统精准响应。

代码3

  国产大模型算法,需要技术的积累,也需要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挑战的无畏勇气。为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电科太极“小可”大模型研发团队成员一行行过目代码,一个个细调参数,通过精细化数据清洗和预处理,模型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系统运行最后一次测试,屏幕上跳出的数字让团队沸腾——模型训练时间缩短30%,准确率提升5%。

代码4

  “苏超”比赛热火朝天,数万观众如何“有序进场、安全守场、快速散场”?电科莱斯旗下莱斯信息技术团队研发场景自适应控制系统,利用“无人机+智核终端”,为红绿灯赋予“思考力”。为解决无人机在空中图像抖动、方向难辨等问题,技术团队埋头写代码、跑模型,打造出“空瞰车迹”算法,融合RTK与IMU信息,实现多源观测融合定位,构建出“图像坐标系-相机坐标系-地理空间坐标系”亚米级精度的空间映射模型,让每一帧画面都“落在地图上”。

代码5

  为赋予“空中警察”一双洞察秋毫的“火眼金睛”,电科博微四创电子研发团队自研无人机实时识别模型。团队把“万里河山”搬进服务器,几万张“复杂背景”日夜训练,让网络算法在像素迷宫里重学“什么是无人机”,启动“瘦身手术”,把秒级的喘息压缩成毫秒级的电光火石,只为让坐标刷新得更快。当耳机里传来飞手汇报“目标已击落”,大家相视一笑,一切的付出都有了完美的结果。

代码6

  “以前查外文文献,逐句翻译花费大量时间。”电科天奥、10所“小智”AI团队聚焦研发效率痛点,定制开发专属智能助手“小智”AI文档翻译、文档标准模块。区别于公共AI通用性,采用“双屏实时对应+所内术语库匹配”模式,精准识别行业专属词汇,彻底改变过去查数据、查制度需反复翻找资料的现状,让业务数据掌握、常见问题解答都能“一问即得”。

 

代码7

  33所技术团队研制的区域电磁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应用示范项目集多语言于一身,显著提升对未知电磁信号的监测能力。在电磁监测领域,聚焦通信干扰、设备电磁兼容等痛点问题,实时监测电磁环境、预警异常信号。在低空安防领域,针对“黑飞”无人机实现1米半径内的实时追踪。在民航机场场景中,系统通过频谱态势分析与信号源定位,可识别机场周边非法无线电干扰源,保障航班通信导航安全。

代码8

  为用户构建SDN控制器系统时,一个核心功能是使用无线激光设备构建基础网络,使网络上的所有节点整体成为环型拓扑,这看似简单的“小圆圈”却是用户一直以来的痛点。34所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组成员从蜗牛背上螺旋状纹获得灵感,提出螺旋状建链算法,完美解决构建环型拓扑问题,相比原有的算法在代码规模和架构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完美保障了用户试验任务。

代码9

  系统涉及多装备、多系统、多个专业领域融合,每个专业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突破。每个技术难点背后,都包含着多个专业的集体协作和技术融合。36所重点项目团队聚焦系统中各型装备的改进改造需求和系统软件的验证进度,用代码与算法编织强军乐章。目前系统已取得多个阶段性成果,多项关键节点按计划有序推进,部分技术方案获得全流程验证。

代码10

  每一个精准转向的天线背后,都隐藏着一套看不见的“神经脉络”——天线控制单元,它决定着信号的捕获、追踪与稳定,是通信系统核心枢纽。39所标准化天线控制软件攻关团队从底层算法优化到上层界面设计,从兼容性测试到稳定性验证,在性能效率、技术架构换代等方面进行重大升级。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30余套各类设备。

 

代码11

  每一行稳定正确的代码,是系统稳定运行的一块基石。53所第一事业部项目团队扎实开展为光电系统仿真模型设计和开发工作。研发人员反复交流确定软件功能,制定、修改设计方案,遇到技术难题或节点压力时,集体攻关、互帮互助。目前,项目各模块开发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代码12

  针对业务平台终端在基站间切换时传输瞬间断开的问题,电科东信通信项目小组深入分析研判,采用5G LAN技术,对终端进行分组并构建多个二层局域网,同时修改基站间信令交互流程,使终端通过MAC地址寻址,最终实现业务平台跨基站“无缝漫游”。目前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地面、海上无人系统联调,有效保障无人平台的机动作业需求。

代码13

  “没有修复不了的bug,只有不畏困难的程序员”。电科航电软件开发工程师,在深入了解民机电子运行特征、芯片特征及操作系统原理后,开始软件系统设计的全面改造,通过细致分析linux及大量设备芯片残留数据,终于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将飞机(客舱信息)系统崩溃的可能性降低数个等级,极大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形成国产民机软件竞争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