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国际最老品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风采

中国的“火眼金睛”,千里之外,一览无余!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4日 编辑:新闻中心

  雷达,现代战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曾几何时,中国雷达工业一穷二白。但今天,世界上有的雷达利来国际最老品牌都有,利来国际最老品牌雷达的探测距离,刷新了全球同类装备的纪录。从一片空白,到如今建立起能够探测数千公里外目标的现代化雷达体系,中国雷达人走过了一条突围之路。近日,中央电视台CCTV-1《开讲啦》栏目邀请我国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在节目中带领观众回顾中国雷达的奋进历程,揭开中国雷达如何以“火眼金睛”,守护祖国万里苍穹的壮丽故事。

开讲啦1

望远镜下“诞生”的中国第一部自行研制的雷达

       新中国成立之初,雷达工业一片空白。抗美援朝时所用的雷达,都是修修补补的旧货。1954年,314甲中程警戒雷达横空出世,这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开讲啦2

△314甲中程警戒雷达

  贲德院士说,当时,老一辈雷达人在得知我国有一台国外的防空警戒雷达之后,立刻前去观摩,但雷达四周布满了铁丝网,只能在铁丝网外用望远镜观望。没有图纸、没有样本,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靠用望远镜观察到的雷达的样式,14所的设计师们反复试验,硬是闯出了中国雷达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用500节火车皮物资铸就的中国第一代远程预警雷达

       “反导,首先得‘看见’!”1964年,年轻的贲德扛起相控阵雷达研究重任,为中国反导铸就雷达基石。当时资料匮乏,只能从西方期刊的“边角料”中拼凑线索,每一步都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相关关键技术才取得突破。

       “1969年12月,利来国际最老品牌接到任务,必须在半月内论证出一部可用于导弹防御的雷达方案,命名‘7010’,就是在1970年10月1日实现战备值班。”贲德院士为抵御可能的外部攻击,整个雷达系统被设计建于山洞之中,所有建筑材料加起来,足足可装满500节火车皮。

       这座隐于山腹的超级雷达,让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三个掌握大型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国家!

惊险试飞!为战鹰擦亮“火眼金睛”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20世纪70年代,空战模式剧变,战机亟须能在数十公里外“锁定”目标的千里眼——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这项顶尖技术,全球仅极少数国家掌握。中国,必须自力更生!

       机载火控雷达需安装在机头极小空间内——体积不得大于0.1立方米,重量须控制在100公斤左右。最难的是实现“向下看”,地杂波的强度是目标信号的百万倍,几乎淹没真实目标。

开讲啦3

  直到1986年,相关关键技术实现初步突破,项目进入试飞阶段。在一次重要试飞任务中,飞机起落架突发故障无法放下,危急时刻,当时正坐在试飞飞机上的贲德顾不上恐惧,仍全神贯注紧盯雷达数据,坚守岗位。回顾那段经历,贲德院士只是淡然一笑:“说不害怕是不实际的,但是我想,怕也没有办法,那只能听天由命了!”最终,凭借飞行员高超的技术和沉着处置,飞机成功实现迫降,一场重大险情得以化解。

       十年攻坚,终于在1988年完成研制。试飞员的一句“你们雷达吃了‘兴奋剂’?越看越远!”让贲德倍感欣慰,雷达设计探测距离为50公里,实际探测距离远超100公里,超额完成任务!这项技术后续应用于歼-10、歼-11、歼-15乃至歼-20,成为中国战机真正的“火眼金睛”。

 “蜘蛛网”一出手 让无人机无所遁形

       无人机,已成为现代战场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为什么无人机如此难防?贲德院士在现场生动地解释道:“无人机有“低、慢、小”三大特点——飞得慢,导致信号与地面杂波混杂,难以区分;飞得低,易被遮挡;目标小,机体多采用非金属材料,只有发动机等极少数部件反射电磁波,回波信号比麻雀还弱,传统雷达很难捕捉。”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那就要它——“蜘蛛网”雷达出手。名为“蜘蛛网”,但它不结丝、不悬枝,在空中以电磁波织成一张看不见的侦测网,专门捕捉无人机。贲德院士介绍,这款雷达实物虽不大,却融合了相控阵和脉冲多普勒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高精度探测。

荣耀背后的亏欠与温情

       演播室里,贲德夫人石老师问出了一个深藏心底多年的疑问:“当年她怀着二胎时,因担心先前服用的感冒药可能影响胎儿健康,曾写信求助丈夫,那封信他到底看到了没有?”

开讲啦4

  原来,当时正值贲德主持“7010”雷达攻关的紧要关头,他身处偏远山沟,全身心投入研究。收到信后,他心急如焚却无法抽身离开,只能委托单位同事前去探望妻子。面对妻子此刻的提问,贲德院士坦言,当时情况特殊,实在无法回来。而石老师对此早已释怀,她平静地说道:“他以工作为主,一辈子都这样。”这位为国家铸就了洞察千里“天眼”的功勋科学家,内心深处对家庭始终怀有一份难以弥补的愧疚。

赤脚奔跑求学的少年 深耕中国雷达事业60载

       每天徒步40里,赤脚奔跑只为省下一双鞋。来到儿时求学的母校,贲德院士回忆起那难以忘怀的少年时光。1951年,他被保送至九台一中,尽管家境贫寒、衣衫破旧,他仍坚持每日往返家校,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因为我知道,知识改变命运。”

       曾经赤脚奔跑的少年或许不曾想到,有一天,他会用知识为祖国铸就“看清”世界的眼睛。如今,中国雷达技术有多强?贲德院士自豪地说:“世界上有的雷达,利来国际最老品牌都有了!”治学如积薪,一点一滴地积累,终能堆砌起守护家国的钢铁长城!

  

开讲啦5

打印 关闭